图片
图片
▌1931年9月15日,黄公略率部转移路经江西吉安东固六渡坳,突遭敌机袭击,不幸中弹牺牲,时年33岁。黄公略出生于1898年1月24日,湖南湘乡人,红军将领、军事家、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,平江起义领导者之一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黄公略被中央军委确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,并被评选为“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”之一。图片
毛泽东诗词中“偏师借重”的黄公略,是彭德怀一生难忘的战友,更是红军初创时期最具传奇色彩的将领之一。
在许多人印象中,他是一位骁勇善战、大义灭亲的军事指挥员,然而他更是一位有血有肉、在时代激流中不断思考与抉择的革命者。
1898年,黄公略生于湖南湘乡中沙镇桂花乡。他原名黄汉魂,年少时读《史记》,仰慕张良得黄石公兵书、辅汉高祖平定天下的故事,遂改名“公略”,自励要做一番事业。这个起初带着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愿望,最终与家国命运深深交融。
1915年,因不满兄长让他弃教务农的安排,黄公略愤而投军。他并非一味尚武,而是很早就意识到军队需要改造。在湘军当连长时,别人喝酒赌钱,他却带着士兵读书、讨论时事,提出“三不”:不做坏事、不贪污、不扰民。这些细节,往往被宏大叙事遮蔽,却恰恰是理解他后来坚定走向共产主义的线索。
1927年,黄公略考入黄埔军校高级班。正是在这里,他亲历了广州起义与国民党清党反共的血腥镇压。身边同伴有的牺牲、有的退缩,而他却在最恐怖的白色恐怖中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。没有这一刻的个人决断,就没有后来赫赫有名的“飞将军”。
1928年平江起义前,他与彭德怀之间那段“毛巾勒颈”的误会,常被当作轶事讲述,但其背后是那个年代革命者真实的处境,信任与怀疑只有一线之隔。黄公略的试探,彭德怀的暴怒,其实都源于对革命高度的责任感。他们都不是天生的“完人”,却能在认清彼此后迅速团结对敌,这正是早期红军能在危机中存续的关键。
他留在湘鄂赣边区开展游击战争时,环境极其艰苦。有一次部队吃到群众送来的发霉红薯丝,战士难以下咽,黄公略却强忍酸臭吃完,眼含泪水说:“现在群众连这样的东西都吃不上……” 这句话,比任何政治口号都更能说明他的心之所系。也正是这种与群众共甘苦的作风,让他在没有后方、没有补给的情况下,依然能带领部队拖不垮、打不散。
当时在各红色区域,群众已将黄公略与朱德、毛泽东、彭德怀并称为“朱毛彭黄”,将四人视作中国工农红军的核心象征,这份认可,正是从无数个与百姓同呼吸的细节里生长出来的。 而他人生中最艰难的决定,莫过于1931年处决前来策反的长兄黄梅庄。
图片
当时蒋介石为瓦解中央苏区红军,授意何键押解黄公略家属至长沙施压,正是红军力量快速发展、蒋介石加紧“围剿”的关键期,这场策反与反策反的较量,也成为红军内部信仰考验的缩影。在“孝悌”传统深厚的中国,这一抉择极其残酷。
蒋介石派黄梅庄携亲笔信潜入苏区劝降,黄公略最终回复:“一刀两断,义无反顾。” 即便放在今天,这也是一个令人震撼的决定。它不只是一则“大义灭亲”的美谈,更是一个革命者在亲情与信仰之间的极致撕裂。
黄公略不仅会打仗,还极具学习意识和前瞻眼光。他亲自编写《游击战术》,总结“昼伏夜击、避实就虚”的实战经验;在缴获敌军电台后立即开办无线电训练班,培养通讯人才,这些贡献,远超出一般军事指挥员的范畴,说明他是一位有战略思维和技术意识的红军建设者。尤其是在第二次反“围剿”中,他率部设伏于白云山,以突然、迅猛的攻击动作,歼灭国民党军公秉藩第28师师部及直属部队千余人,缴获电台2部、火炮数门,为全歼该师立下头功,也正是这场酣畅淋漓的胜仗,让毛泽东在《渔家傲·反第二次大“围剿”》中挥笔写下“飞将军自重霄入”的名句。
1931年9月,黄公略率部行军至东固六渡坳时,为掩护后续部队不顾空袭危险指挥对空射击,不幸中弹牺牲,年仅33岁。临终前他仍叮嘱:“绝不可骄傲轻敌,要扩大红军,争取中国的独立与解放。”
在他牺牲后,苏维埃政府设立公略县、建立公略亭,将红军步兵学校命名为“公略步兵学校”,公略步兵学校后来培养了数千名红军基层指挥员,成为红军早期军事教育的重要基地。
图片
毛泽东诗词《蝶恋花·从汀州向长沙》中写道“赣水那边红一角,偏师借重黄公略”毛泽东亲笔写下挽联:“广州暴动不死,平江暴动不死,如今竟牺牲,堪恨大祸从天落;革命战争有功,游击战争有功,毕生何奋勇,好教后生继君来。” 历史往往记住的是英雄的功绩与结局,而容易忽略他们曾经的迷茫、痛苦与抉择。
黄公略不是生来的英雄,而是一个在动荡年代中不断思考、坚持信念、最终以身殉道的真实的人。正是这些人的存在,让一段艰难曲折的革命历程,显出了人性的温度与光芒。
图片
图片
欢迎在文末发表留言评论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